「 Be less curious about people and more curious about ideas.」

-- 居禮夫人

居禮夫婦發現了鐳 (Radium)

(1898 年 12 月 )

 

文章由 hp1發表於

1898 年 12 月:居禮夫婦發現了鐳 (Radium)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陳竹亭 教授 責任編輯

十九世紀的女性物理學家少之又少,夫妻研究團隊更是少見。皮耶合和瑪麗亞•居禮( Pierreand MarieCurie )不僅因此流芳歷史,他們還更因在科學上的合作,發現了放射線和元素週期表上的二個新元素,而共享諾貝爾物理獎。

居禮 夫人是波蘭人,原名瑪麗亞•斯克羅多夫斯卡( Maria Sklodowska ),父親是教師,但當波蘭被奧地利、普魯士與沙皇俄國瓜分佔領時,他熱愛波蘭的情操導致他喪失了崇高的工作。

她們雖家境貧窮,但她的父親讓瑪麗亞與她的兄弟姊妹都能學習古典文學和科學。

瑪麗亞因當時的大學禁收女學生,無法進入華沙大學,所以她和姊姊 Broya ,以及其他幾位朋友一起上「流動大學」,這是間非法的夜間學校,常常更換上課地點,以逃避專制政權的追查。後來她還當了好幾年的家庭教師,以幫助在巴黎上醫學院的姊姊 Broya 繳交學費。

終於輪到她了。瑪麗亞於 1891 年秋天起程前往巴黎,到著名的巴黎大學 Sorboe 校區展開求學生涯。雖然她的數學和科學基礎嚴重不足,但她很認真地從後追趕,終於以第一名得到物理學位,隔年再以第二名獲得數學學位。
1894 年春天,瑪麗亞尋找實驗室時,命中注定認識皮耶合•居禮,他比瑪麗亞年長約 10 歲,是研究磁學的先驅科學家。

蜜月期間的居禮夫婦蜜月期間的居禮夫婦

皮耶合的父親是位受人尊敬的醫生,所以他小時候即擁有私人家教,他也很快地展現出數學方面的天賦與興趣。皮耶合於 18 歲獲得碩士學位,三年後就和他哥哥 Jacques 發現了壓電效應。

居禮兄弟發現,對某些晶體施加壓力時,它們會產生電壓;又若將這些晶體置於電場中,它們會被壓縮而變形。他們利用此效應建造了一個石英壓電電流計來測量微弱的電流,以利瑪麗亞在研究中使用。皮耶合後來發現了磁性和溫度間的基本關係,現在稱磁性物質加溫至特定溫度時,磁性會消失的溫度點為「居里點」。多虧瑪麗亞的鼓勵,皮耶合將此研究寫 成 博士論文,於 1895 年 3 月獲得博士學位,還在市立大學獲升為教授,三個月後,他們兩人結婚。

至於瑪麗亞自己的博士學位,她選擇研究神秘的鈾射線,這是在倫琴( Wilhelm Roetge )發現 X 光的幾個月後, Heri Becquerel 於 1896 年初所發現的。瑪麗亞做了無數個實驗,證實了 Becquerel 的觀測—鈾射線無論是固體或粉末狀、在純鈾或鈾的化合物中、濕的或乾的、是否暴露於光或熱中所造成的電效應都是相同的。她還證明 Becquerel 的結論—鈾濃度越高的礦石所放出的射線也越強,確實無誤。

瑪麗亞從這些發現做了更進一步的假設:鈾化合物所放射出的射線是鈾元素的原子性質,源自於鈾原子的基本結構。她創造了一個詞「放射線」來描述這種奇特效應,同時發現釷化合物也有此特性。

皮耶合對於瑪麗亞的發現深感興趣,所以加入她的研究行列。瑪麗亞發現兩種鈾礦,瀝青鈾礦和磷酸銅鈾,都比純鈾礦的放射線要強很多,所以下結論說,這些高度放射性的本質是由尚未發現的元素所造成。做為合作伙伴,居禮夫婦努力將這兩種礦石裡面的物質分離,然後使用電流計測量其放射線,以「追蹤」在一小塊礦石中極微量的未知放射性元素。

他們發現有一小塊的放射線很強烈,因此,雖然它的化學行為很像「鉍」(bismuth ),但應該是新元素。他們將此新元素取名為「釙」( polonium )。

1898 年 12 月,他們在鋇化合物中發現了第二個新元素,取名為「鐳」(radium )。為了取信於存疑的科學界,證明這些確實是新元素,居禮夫婦必須將新元素分離出來。瑪麗亞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才分離出 0.1 克 的純氯化鐳,但她從未能成功地分離出釙,因為釙的半衰期太短了,只有 138 天。甚至當她正在做實驗時,原料中的釙仍在快速地衰變。

居禮兄弟的電流計

由於居禮夫婦的合作研究,使得人們幾乎能立刻應用放射性物質於醫學上,因為在治療癌症或其他疾病時,同位素比手術或化學藥劑更安全、有效。直至今日,人們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做為「顯影素」,以追蹤化學變化和生物過程。

皮耶合很快地瞭解到利用放射線衰變做為鑑定物質年代的潛力,地球的年齡被認為是幾十億年,就是研究鈾衰變而得知的。 1903 年,法國科學院提名 Becquerel 和皮耶合為諾貝爾物理獎的候選人,獨漏瑪麗亞。一名叫 MagnusGoesta Mittag-Leffler 的瑞典數學家是提名委員會的委員,也是女性科學家的鼓吹者,對此提出了異議,因此瑪麗亞也列入了提名。三位科學家於是在 1903 年 12 月同享諾貝爾獎。

取材自美國物理學院網上資料: http://www.aip.org/history/curie/contents

 

( 陳碧霜老師整理提供 )

 


十大美麗化學實驗

居禮( Curie )夫婦發現釙( Polonium )與鐳( Radium )元素

 

文章由 hp1 發表於

十大美麗化學實驗--居禮( Curie )夫婦發現釙( Polonium )與鐳( Radium )元素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李俊毅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林雅凡 博士責任編輯

當今舉世公認 居禮 夫人( Marie Curie , 1867-1934 )為女性科學家的表率,而她與丈夫皮耶( Pierre Curie , 1859-1906 ,圖一)發現放射性元素的歷程一直是學習科學必讀的經典故事。

圖一:實驗中的居禮夫婦

1896 年貝克勒( Henri Becquerel )發現鈾鹽會放出「看不見的光」,這種光和磷光( phosphorescence )不一樣,磷光需要由外在環境提供能量才會放光,但是鈾鹽似乎本身就會釋放出光線。從現在的觀點來看,貝克勒事實上是發現了放射性( radioactivity )。居禮夫人注意到了這個發現,於是她選擇鈾鹽的放射性當作博士論文研究主題,並且使用了丈夫皮耶在十五年前發明的靜電計( electrometer ),這種儀器的精密度非常高,可偵測極微弱的電流。居禮夫人發現鈾鹽會使周圍的空氣導電度增加,可由此來鑑定放射線的強度。

居禮 夫人測量了瀝青鈾礦( pitchblende )的放射性,瀝青鈾礦含有 75% 的氧化鈾( UO 2 ),放射強度卻是氧化鈾的四倍,因此她推測礦物中應該另外存在比純鈾更活潑的物質,後來便是由瀝青鈾礦中提煉出釙( polonium , Po ,以 居禮 夫人的故鄉波蘭命名)與鐳( radium , Ra )兩種新元素。瀝青鈾礦是種組成複雜的礦物,雖然釙在其中的含量比鐳還低,但是釙的化學性質與其他礦物中的化合物均不同,比較容易鑑定(儘管元素態釙因半衰期過短而未能取得)。鐳就麻煩多了,因為鐳的性質與鋇相似,而鐳和鋇在瀝青鈾礦都存在著。

居禮夫婦先假設放射性來自於元素本身的性質,而創造出一種新的分離方法,就是每做一次分離就測量分離物質的放射性,若是方法正確,所得物質的放射性應該會越來越高。他們首先先從一噸的瀝青鈾礦中分離出 10~ 20 公斤 含有微量硫酸鐳的硫酸鋇,再將硫酸鹽轉化成氯鹽。在氯鹽中鐳的比例僅佔有十萬分之三,透過氯化鐳比氯化鋇的溶解度還差的性質,經過好幾年、數千次的再結晶,終於從數十噸的礦石中得到 零點一克 的鹽類殘渣。居禮夫婦原以為他們的實驗失敗,所以相當灰心地出外走走,不過 居禮 夫人不論怎麼想都覺得實驗方向應該是正確的,沒理由失敗啊。等到夜晚再度回到實驗室外,居禮夫婦看到窗戶 內的殘渣正發出閃亮的光芒,多麼感動的一刻呀!發光的殘渣正是純的氯化鐳(radium chloride , RaCl 2 ),時年 1898 年。

整個過程都是在非常簡陋的小屋進行,漏水、夏天炙熱、冬天酷寒,惡劣環境並未澆熄他們的熱情,每天除了皮耶授課、居禮整理家務外,夫婦剩下的時間都投入實驗,日復一日的重覆工作。堅毅的 居禮 夫人說:「就算要我花一輩子的時間來分離鋇和鐳,我也不會後悔。」

氯化鐳透過光譜分析偵測到新的元素特徵譜線,因而證明新元素的發現(不過元素態的鐳,直到皮耶過世後四年, 居禮 夫人才在氫氣下電解氯化鐳而得)。氯化鐳放射性是鈾的五百萬倍,所以放射性才會強到足以直接用肉眼觀察。雖然這是居禮夫婦多年辛勤工作的結晶,但是 居禮 夫人認為科學發現不應該占為己有,因而沒有申請專利。後來鐳廣泛應用在放射治療上, 居禮 夫人均未分到一杯羹,她還熱心地在一次世界大戰時供給鐳以供醫療。

居禮夫婦的相知相惜是科學界上的一段佳話,皮耶幫助 居禮 夫人完 成 博士學業,也尊重她的貢獻。 居禮 夫人除了辛勤研究外,同時努力扮演好持家的角色。除了居禮夫婦於 1903 年共獲諾貝爾物理獎, 1911 年 居禮 夫人獨獲諾貝爾化學獎外, 居禮 夫人的大女兒與女婿於 1935 年因放射性研究共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的丈夫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長則在 1965 年代表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總計居禮一家共獲六座諾貝爾獎,至今未有其他世家能望其項背。

居禮 夫人不求浮名虛利的風範流傳千古,實難以用一篇千字文便能形容,就用底下這段小故事作為結尾吧:

有一天 居禮 夫人的朋友到她家作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頒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不禁大吃一驚,忙問:「 居禮 夫人,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妳怎麼能給孩子玩呢?」 居禮 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參考資料:
1. Marie Curie.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e_Curie
2. Marie Curie “ Radium and the New Concepts in Chemistry ” Nobel lecture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11/marie-curie-lecture.html
3.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11/marie-curie-bio.html

4. 王道還 『科學史上的這個月── 1903 年 6 月 居禮 夫人獲得博士學位』 科學發展 2002 年  6 月, 354 期, 72 ~ 74 頁

( 陳碧霜老師整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