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女中菁英讀書會─ 追風箏的孩子

─ ─ ─為你,千千萬萬遍。─ ─ ─

【追風箏的孩子】

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著

李靜宜 譯

導讀人︰綜二仁 王瀅綺 2006/4/14

★作者簡介★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於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隨全家逃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現居加州執業。《追風箏的孩子》雖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卻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出版後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目前正改拍成電影中。

★故事簡介★

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是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讀者也得以從本書一窺這個神祕國度。

★人物簡介★

阿米爾:在喀布爾長大的富家少爺,本書的主人翁 。「我只看見藍風箏……這對我來說是個機會,讓我成我會被注視,而非只是看到,會被聆聽,而非只是被聽到的人 。〈 p.67〉」

哈山:追風箏的兔唇兒,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 。「為你,千千萬萬遍 。〈 p.69〉」

『颶風先生』:阿米爾的父親 。「世界上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偷竊 。〈 p.20〉」

索拉博:哈山的兒子 。「安靜是平和,是轉低生命的音量。沉默是按掉開關,完全關掉。索拉博的沉默不是那種秉持堅定信念而加諸自我的沉默,不是那種以完全不說話來表達訴求的沉默,而是那種隱匿於黑暗之中,捲縮所有稜角,深藏起來的沉默 。〈 p.358〉」

阿里:哈山的父親 。「老爺大人,我們要離開。」阿里一把拉過哈山,手臂環住他肩頭,這是保護的姿勢,我知道阿里想保護他不受任何人傷害,我知道哈山告訴他了 。〈 p.107〉

拉辛汗:阿米爾父親最好的朋友兼生意夥伴 。「孩子又不是著色畫,你不能用你喜歡的顏色圖在他身上。〈 p.24〉」「回來吧。事情總會好轉的 。〈 p.189〉」

★內容探討★

─難割捨的父愛─

「 我們贏了! 這時我看見爸爸在我家的屋頂上,他站在邊緣,揮舞雙拳,喊叫,鼓掌,這是我十二年的生命中最最偉大的一刻,爸爸終於以我為傲。〈 p.69〉」

「爸爸請庫碼醫生治療哈山的兔唇、爸爸從來不錯過哈山的生日…我曾經問過爸爸要不要請新的僕人, 哈山哪裡也不去 ,他咆哮道, 他會和我們留在這裡,他歸屬的地方,這裡是他的家,我們是他的家人 ,他哭了。〈 p.220〉」

「你父親是在兩半之間被拉扯的人:你和哈山。他愛你們兩個,但他不能以他渴望的方式,公開以父親的身分愛哈山 。〈 p.295〉」

彷彿必須得從其他人身上,才能知道爸爸的事,阿米爾小時後的心理,是多麼想得到父親的認同,渴望父親的愛→那全部的愛,只有一個兒子,為何不能享受該得到的天倫之樂,直到逃往美國之後,沒有了哈山的影子之後,才能真正擁有父愛?但我想最痛苦的人,是爸爸吧,明明都是兩個心肝肉,卻不能揭穿真相,而所給予的愛,終究無法完美。

─朋友&兄弟─

「哈山放下擁抱要替阿米爾去追那個藍風箏…… 哈山! 我叫道: 帶著風箏回來! 哈山則在街角前轉過頭說: 為你,千千萬萬遍! 〈 p.69〉」

種族上:一個是普圖什人,一個是哈札拉人。

世俗裡:一個是少爺、一個是僕人,謹守主僕之分。

生活中:兩個人是朋友,一起玩耍、一起遊戲、一起長大。

真相裡:他們是同一個胸脯餵大的孩子,是兄弟,只是太晚知道真相。

他們不管種族、不知真相的情況下,在世俗裡快樂生活著,生命真誠交會的極致,而願意無悔付出,千萬遍也無妨,單純的→為你,為你而奉獻。

「天氣很暖和,很晴朗,湖面像鏡子一樣清澈,但是沒有人在游泳,因為他們說湖裡有怪物,怪物在湖底游動,等待。阿米爾大人你踢掉鞋子,脫掉襯衫, 裡面沒有怪物 ,你說, 我會證明給大家看 ……游到湖中央,湖裡沒有怪物,只有水……〈 p.62〉 我不確定我今天想放風箏 ,他壓低聲音說了一句讓我心頭一震的話, 沒有怪物,只有晴朗的好日子 …… 〈 p.64〉」

↑是哈山做的一個夢,還是聰明的哈山編出來的,這些話有代表什麼特別的涵義嗎?

★討論議題★

Q:你認為這本書中,最令你感動或感觸深刻的是哪個部分?

Q:對你來說故事中的『風箏』所象徵的意義是什麼?是阿米爾追求父親的認同嗎?還是其他?

Q:在巷子旁的阿米爾選擇離開跑掉,試圖忘了哈山的事,埋進爸爸胸膛和臂彎裡的代價是哈山的犧牲,為什麼阿米爾要跑,哈山不說破?如果你是阿米爾,你會挺身而出嗎?

Q:撫養索拉博,阿米爾是否想藉此贖罪,或彌補對哈山的背叛?

Q:『最邪惡的行為莫過於偷竊。』「如果你殺了一個人,就是偷走了一條生命。如果你撒謊,就是偷走其他人知道真相的權利。如果你欺騙,就是偷走擁有公正的權利。」請問你對這些話有何看法?

★相關書評★

這是一個都讓人好久都難以忘懷的故事。所有文學與生活中重要的主題,都交織在這個不同凡響的小說裡:愛、恐懼、愧疚、害怕贖罪。這本小說太震撼了,讀完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覺得其他一切都顯得平淡無味。 -- 《春膳》作者伊莎貝拉•阿言得推薦

對這個在九一一之前備受忽視甚至誤解的國家,作了異常深入的描寫。儘管歷經殘酷波折,但這部小說的結局卻對阿富汗的未來抱持樂觀,這也是全球共同的期待。 -- 書頁

生命的節奏是這個故事的架構。這部小說以一九七○年代的阿富汗與之後的美國為背景,透過作者的文采,雅俗共賞。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與救贖勾勒生命圓滿循環的功力展露無遺。一部極具療癒力量的恢宏文學作品。--水牛城新聞

★延伸閱讀★

【暗房】

瑞秋•賽佛 著

★內容簡介★

《暗房》以二次世界大戰為主軸,將三則發生在二十世紀尋常德國百姓身上的故事串聯成書:「何姆」透過一名身有殘疾的少年攝影助手的鏡頭,觀看納粹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興起的過程。「蘿芮」描述的是一個在大戰期間隨家人疏散到巴伐利亞地區的少女,在戰後父母雙雙因身為納粹黨員而入獄後,她隻身領著四名年幼的手足前往漢堡投靠外祖母的故事。「麥可」的故事背景則已推移至二十世紀末的德國,一名中學教師堅持打破家族沉默,投身調查外祖父在戰時擔任納粹武裝親衛隊員的事蹟。三則故事互不相連,卻以戰爭的集體罪惡感、家庭、責任、否認、與愛等相同的探討主題而彼此呼應。

★得獎與推薦★

1.本書進入2001年英國布克獎決選名單,以及2002年英國橘子獎入圍名單,並入選《衛報》2001年最佳書獎,以及2002年《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小說獎。

2.瑞秋•賽佛獲選為英國知名文學雜誌《葛蘭達》2003年英國新銳作家之一。

3.南方朔:「這部舉世讚歎的長篇創作,對罪惡問題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剖析,凡屬人類,都當閱讀。」

照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