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兩性平等教委會
相關報導
參考文獻

論文主題: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

陳皎眉

 

一、 前言

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
A.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差異:生理上、心理上、法律上、社會上。
B.婦女角色的轉變、兩階段的婦女運動、國內外的異同。
C.現階段婦女地位:男尊女卑、女權至上、男女平等?工作、薪資、昇遷、家事分工
上之性別差異。

 

二、 兩性是否相等?


A.性別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

男性獨立的、堅強的、勇敢的、理性的、 有主見的、有能力的、積極進取的、富有領導能力的……;女性:溫柔的、情緒性的、依賴的、順從的、關懷的、害羞的、有愛心的、有耐心的……

B.Dr. Block在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發現男女的差異:

1.男孩子不管在那一個年齡,都比女孩子富攻擊性和兢爭性。
2.男孩子表現出較多打架和反社會行為。
3.女孩子比較願與他人合作、較肯妥協、比較會考慮團體的利益和他人的感受。
4.男孩子比較活潑、好奇,也比較衝動。
5.男孩子不管在那一個年齡,都比女孩子容易發生意外出事受傷。
6.女孩子比較焦慮、比較膽小、比較順從,喜歡從事社會許可、受到社會讚許的活 動。
7.女孩子比男孩子更重視人際關係。
8.男孩子比較在乎自己覺得自己做事做的好不好;女孩子比較在乎他人是不是覺得他做事做的好。
9.男孩子比女孩子更認為自己較重要、較果敢斷、有野心與能力。
10.做事時,男孩子認為自己可以做的比女孩子好,而且往往給自己定的目標比女孩子高。
11. 男、女孩在成功與失敗時方式會不同,當男孩子做某件事情成功時他們多半歸因於自己的能力與努力;但  失敗時通常他們怪運氣不好或工作太困難。女孩子則不然,當她們成功時多半會歸因於是運氣好,「受幸運之神  眷顧」;但當她們失敗時便會責怪自己不夠聰明、不夠努力

C.心理上的差異:

Mc Cobby & Jacklin(1974)認為男女有差異的有四項
1.語文能力—女孩子語文能力發展的較男孩子早
2.空間能力—男性在視覺的空間能力測驗上及數學推理測驗上(尤其是必須依賴
  空間知覺判斷的),表現較女性佳。
3.男性在青春期以後,開始在數理能力上超過女性。
4.男性較女性富有攻擊性。

McMahon&McMahon(1982)也從四方面探討男女兩性的異同

1.人格
(1)活動性:研究發現男女兩性先天在活動量上已有不同但是後天的環境更強化了人們 這種差異。
(2)攻擊性:研究發現,不論是動物或人類的雄性皆較雌性具有攻擊性,而且這種傾向 在年幼時即已顯現出來,而雖然男女在先天上有所差異,但是後天更加強了這種不同。Implication : 男性較勇敢?
2.智力:原本沒有差異11、12歲之後差異顯現男性在空間能力上較強,女性則是語文能力較強,這可能是因為所受增強不同。
3.passive,conformity : 無性別差異(self–confidence)小時無性別差異,長大才 有差異 ;男性被認為必須是勇敢堅強的,故不敢表現焦慮。
4.maternity:公猴與人相同,先表現排斥小猴的行為,然後才接受小猴。

D.男女在生理上的差異

性染色體由chromosome:XYvs.XX
性荷爾蒙hormone:Androgen vs﹒Estrogen
腦的結構:brain difference、brain size?
月經週期:menstrual cycles,男生夢遺
更年期:menopause
內在/外在生殖系統
男性在青春期後,運動速度、耐力(攝氧能力)、肌肉力量上優於女性;男性的肌肉細胞增加率、心肺功能、無氧性肌肉收縮酵素總量、骨骼強度與密度上優於女性。
女性在青春期後,脂肪量高於男性,身體重心較低、手腳長度較短;男性比女性易有閱讀障礙、口吃、發音不清等問題兒童時期男孩較女孩易患自閉症。

E.泛文化研究:原始部落有些沒有性別分化,有些分化與我們相反

Margrate Mead:Arapesh:均女性特質
Mundngmor:均男性特質
Tchambul:與我們相反的性別分化

F.造成男女行為差異的原因(性別角色理論)

1.生物學理論:生理差異導致人面對男女孩子的不同
Ex:女嬰–較早熟、較早說話、對痛較敏感、喜歡玩說話遊戲;男嬰:較大、較多肌肉、睡少、活動性大、較吵喜歡 玩激烈遊戲。但Androgenized female(內 : 女/外 : 男),研究發現,3歲以前易矯正 ,以後難。顯示社會學習的重要

2.心理分析論:
Freud:性別分化是經由認同而來的。
3∼6歲,男有Oedipus CompIex,女有Electra Complex,須經由認同同性父母來解決。
支持:3∼6歲形成性別刻板印象,且女性較男性晚。
不支持:2∼5歲小孩組合娃娃時,性器官與身體其他部份不match。

3.學習論:
針對不同性別有不同待遇,如醫院–the Blues&the Pinks 父母不同看法、期望:女兒被描述成嬌小可愛的,而兒子總是被描述成強壯、 健碩、機警的。抱孩子、講話的方式,提供子女玩的玩具與遊戲以及孩子與父母、兄弟 姐妹的認同亦會造成性別差異。 學校–老師、同學增強合乎性別角色的行為,老師教的課程、遊戲及對男女攻擊性不同的處理。
大眾傳播–Wrightman等的研究發現,在兒童讀物中=>主角–>男:女=7:1●插圖–>男:女=11:1
而書中的男生通常比女生聰明,有生動的冒險經驗。女生則較常扮演被保護、被救援且較愚笨的角色。
結論:經由直接獎賞、懲罰、以及間接觀察模仿而學來的。

4.認知發展論:
Kohlberg:性別角色發展與孩子認知成熟度有關。
2歲:依衣服、頭髮來區分別人是男或是女,但還不確定自己的性別.2歲半∼3歲(basic gender identity)知道自己的性別,但還不知性別是不變的4歲(gender stability )知道小女孩 ––> 女人、媽媽;小男孩 ––> 男人、爸爸。但仍然以為性別只要願意就可改變6、7歲(gender constancy)知道性別是恆定的認知發展影響孩子喜歡和什麼性別的人一起玩,以及玩什麼。

5.性別基模討論:
Martin&Halverson:認為人有內在動機去獲得與自己認知判斷一致的價值觀、興趣和行為,而且是當孩子一有基本的性別認同後,就會開始。

(1)主動的去尋找有關性別差異的訊息。
(2)組織這些訊息,形成內/外、團體基模,即學到那些物品、行為或角色是屬於男性
    或女性的。
(3)形成自我性別基模,針對自己性別、須扮演的角色或行為的訊息。

H.性別角色的改變

傳統的性別角色
l.工具/情緒二分(instrumental/expressive dichotomy)。
男人具工具性特質(instrumental)––> 主外。
女人具情緒性特質(expressive)––> 主內。
2.男性優勢(Massuline superiority)。
因為:

1.社會結構的改變。
2.教育普及。
3.生育觀念的政變。
4.醫療進步。

現代性別角色


1.強調較為平等的角色(equalitarian role)。
2.強調兩性化,剛柔並濟的人格(androgynous roles)。
  現在較強調二性化人格,男女傾向平權,但仍困難。女性有 fear of success,疲於奔命或E型女性心結
  所以仍 long–way to go 男人當自覺,女人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