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教育課程的特色

兩性教育係因應社會文化趨勢而規劃的教育改革,主要的目的是要促使每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族群、文化的不同性別團體,均能享有公平的學習機會。再者,兩性平等教育係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環,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潮下蓬勃發展,因此筆者參考Banks﹙1994﹚所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學校特色,再歸納各家看法,提出符合兩性教育理念的課程特色﹕

 

1  兩性教育課程的六大特色

類別

特色說明

一、正式課程與學習領域

兩性教育已屬正式課程,各學習領域課程需反映兩性的經驗、文化和見解﹔所使用的教材應可呈現兩性不同的文化團體對事件、情勢與概念的見解。

二、學校文化與潛在課程

依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裡提及,學校規劃本位課程時,需融入新興議題(含兩性教育),因此各級學校文化和潛在課程應能夠反映兩性文化的多樣性。  

三、  教學文化型態與語言、方言 

實施兩性教育,老師的教學方法能配合學生的學習方式、文化和學習動機的型態﹔檢視批判傳遞性別偏見的用語,並尊重兩性的性別差異。

四、評量與測驗方法  

學校所採用的教學評量和測驗方法能夠謹慎處理兩性文化的議題,並使兩性學生在資優和特殊才藝學生團體中佔有相稱的比例。

五、教職員的態度、觀念、信念與行動 

學校所有教職員工和行政主管對所有的學生,無論男女,都持有相當程度的期望,並以正面的態度和積極、關懷的方式予以回應。

六、輔導計劃 

學校教職員對不同性別的學生均具有高度的期望,並協助他們設定、了解積極的職業目標。

資料來源﹕改自「多元文化學校的八大特色」﹙Banks ,1994﹕李苹綺譯,民87,頁20,表1-2﹚

 

1.正式課程與學科﹕兩性教育課程在改革學校課程以往重男輕女、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現象,幫
助學生從不同性別、不同族群和社會階層的觀點來看待事件,並提供兩性獲得適性發展的機會。因此寄望透過正式課程中反映兩性的經驗、文化和見解﹔藉由合宜的教材以呈現兩性不同的文化團體對事件、情勢與概念的見解。

2.學校文化與潛在課程﹕改革學校環境,使學校的各種設施尊重兩性不同的需求,而學校文化可以同時傳遞不同的性別文化,讓兩性均能在學校中尋求認同。

3.教學文化型態與語言、方言﹕老師的教學方法能配合學生的學習方式、文化和學習動機的型態﹔檢視批判傳遞性別偏見的用語,並尊重兩性的性別差異。

4.評量與測驗方法﹕學校所採用的教學評量和測驗方法能夠謹慎處理兩性文化的議題,並且讓男女學生都能在文化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接受測驗,並使兩性學生在資優和特殊才藝學生團體中佔有相稱的比例。

5.教職員的態度、觀念、信念與行動﹕諸多研究顯示,教職員對待男女性的態度、觀念,有所偏差,通常對女性、弱勢族群採取較低的期許,因循之下,也造成女性與弱勢族群等有較低的自信心,自我期許也較低。因此,每一個從事兩性教育的教育工作人員必須對所有學生,無論男女,都持有相當程度的期望,並以正面的態度和積極、關懷的方式予以回應。並肯定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

6.輔導計劃﹕對於兩性的輔導,不因性別而有誤導,輔導員對不同性別的學生均具有高度的期望,並協助他們設定、了解積極的學習目標。

貳、兩性教育課程設計的多元取向

    兩性教育課程的發展從整個教育史的進展來看是緩慢的,從基本人權的尊重到女性意識的覺醒,進而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兩性教育的課程設計可以從兩性課程發展的歷程,並且參考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發展模式去思考兩性教育課程設計可以實施的方式。

一、兩性教育課程發展的歷程

兩性平等教育的課程演進是非常緩慢的,綜合諸多學者的推論,兩性教育課程發展可以歸納為男性界定﹙常模﹚課程、添加式課程、雙焦點課程、女性課程和性別均衡課程等歷程﹙Tetreault, 1993﹔莊明貞,民88b﹚﹕兩性教育的實施可說是從男性中心的課程開始加以批判與改革,先是添加女性的相關教材於正式課程之中,而後接納女性觀點採取雙焦點進行課程設計,並在女性主義學者的努力之下,學校教育開始建構女性課程,最終以採用轉化課程方式使性別均衡課程得以在正式教育中發展。現在台灣教育的課程改革走向正是期望以轉化課程知識方式,促使兩性平等教育得以成為正式學校課程,並蘊含於所有學科之中。

二、兩性教育課程的設計取向從多元文化教育模式觀之

由於兩性平等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從事兩性教育課程設計之際,多以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模式作為參照。以Banks(1994)所提出的階段式模式為例,他認為教育工作者在各級學校實施多元文化課程可以貢獻取向(contributions approach)、添加取向(additive approach)、轉化取向(transformation approach)、作決定與社會行動取向(decision-making and social action approach)等策略加以實施。

    莊明貞﹙民88b﹚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發展取向,則補充為消除取向、貢獻取向、附加取向、轉化取向、社會行動取向、整體改革取向等六個階段。

以台灣兩性教育課程的發展而言,對應上述的課程發展取向,也可發現發展的脈絡與跡象﹕

1.消除取向

消除學校課程中含有性別偏見或歧視的部分,包含性別偏見、刻板印象等,或者消除課程中不利於兩性發展的因素,都是消除取向的手段。教育部多年來透過教科書的是否合乎兩性平等觀念之檢視,即是消除兩性教育不利因素之一項措施。當檢視人員提出相關報告,告知教科書中含有性別偏見或歧視部分,希望教科書出版商加以刪除,並編訂合乎性別平等的教材,即是消除取向的措施。

然而由於消除取向仍以主流文化﹙男性觀點﹚為思考中心,對於主流文化﹙男性觀點﹚的價值觀並未給予批判,因此對於其他群體的觀感仍採取原有主流文化﹙男性觀點﹚的觀點,自然對其他群體的文化無法公允的給予機會呈現在正式課程之中,無法提供非主流文化積極的正面的肯定。

2.貢獻取向:

此種方式易於處理,且無課程統整的困境,因此進行兩性教育課程設計很容易就被採用。以我國的課程來看,以往為了突顯女性的角色,在國語教科書裡添加「飛躍的羚羊紀政的故事」、「巾幗英雄梁紅玉」……等女性的故事,然而教科書裡女性的範例與男性的範例仍然少得不成比例,甚至於諸多女性以附屬於男性的身分呈現,如「**之母」、「代父從軍花木蘭」、「居禮夫人」……等型態,亦無法提供女性多元的獨立的角色楷模。再者,因為貢獻取向課程把焦點置放在特殊的人物表現上,卻忽略了潛在的因素,如意識型態、兩性權益、價值觀等的內容少被提及,對於提昇兩性的平等有其侷限。

3.添加取向:

由於添加取向不改變原有的課程結構,通常是以附加的教學單元、教學內容、或另行設立一門課來實施,不需要再重新安排課程或加以組織,比較容易實施。

以「性侵害防治教育」的推行而言,民國八十六年教育部規定各級學校每學年實施四小時的相關教育活動,各級學校以「額外」的活動看待,「撥出」一些時間實施,或者「增加」一些教材,仍屬於「附加」的課程活動。所以各校雖然對兩性教育不甚理解,亦不產生實施的困難。就因為這種「額外」的特性,使得一般學校不重視,而容易忽視與省略,其實施效果也就無法彰顯。

4.轉化取向:

由於轉化取向已經改變了課程的基本假設與建構理念。如九年一貫課程中要求各學習領域必須融入兩性教育的理念與內涵,姑且不論其融入情形深淺,但因兩性教育已進入整體課程的結構中,去建構各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將可使學生以兩性的角度與觀點去學習各領域的課程知識與技能,有助於擴展學生的視野,並增進兩性文化與團體的互動。

5.作決定與社會行動取向:

學校兩性教育的推行,除了使兩性教育的理念、概念除了成為學校教育的學習概念之外,更重視學生日後在社會上的實踐能力,使其有能力進行參與社會的改變。台灣的兩性教育實施係屬近幾年的教育改革議題,於八十九年度方立法成為正式教育一環,成效尚不彰著,學生是否能在社會上推動兩性社會的改變,有待現在各級學校努力推動兩性教育,使落實於正式課程與各學科之間。

6.整體改革﹙混合﹚取向:

整體改革取向,將學校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其運作從行政系統、教師組織、家長、學生與社區資源等所有關者,均加以改變,營造一個具有多元文化﹙兩性平等﹚的情境,讓所有成員沉浸其中,無論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或潛在課程均能加以配合,如此的課程改革才能具體有效的實現。而這也是目前台灣推行兩性教育最需要努力的部分。

   

雖說兩性教育課程之設計,可歸為上述六種取向,然而評估我國這幾年來大力倡導兩性平等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情形,無論是種族、性別、宗教、特殊性、社會階級等問題的相關教育論著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提出,然而幾乎是各說各話,絕少從各方面加以整合。

    如宣揚原住民文化的活動,仍不脫離呈現以往男子狩獵,領導族群的英勇氣概,而女子則從事編織,扮演柔順服從的角色;進行母語教學,僅進行語言的模擬運用,卻對其中輕視女性、醜化女性的用語用詞,習慣性的再加以沿用,如:「男主外,女主內」、「三個女人在一起,厝頂蓋就會翻起來」、「三姑六婆」、「女人有三從四德」……等等。此類意味著尊重各族群的課程活動中,卻是一再複製輕視女性的刻板化概念。

    再者,最近「兩性平等教育」在台灣日受重視,卻極少人探討「少數族群」加上「弱勢」加上「社經地位低」的「女性」,在多重弱勢的情況下,更應該受到政府照護與受到人們的尊重,如有些原住民的少女國中畢業即被迫賣淫,有些低社經人家的女兒通常需要輟學協助家計,甚至很多窮困的家庭寧可供應兒子到研究所求學,卻要求女兒中斷學業分擔家計。

    因此,建構兩性平等的社會,應該要區辨社會如何建構性別的型態,清楚的提出各種社會意涵所產生的價值觀與心理因素,建立一個多元文化下的兩性觀,並從各種壓迫形式去連結各種問題與關切點,才能真正落實、才是真正尊重人權。可是我國的諸多政策均從單點去注意,如為了落實鄉土教育,教育政策馬上追加一節「鄉土教學活動」課,為了實施兩性平等教育,教育政策馬上要求各校實施四小時的「性侵害防治教育」,為了重視原住民的教育,則提供多項教育補助金,各項措施均未能給予整合,以一體的角度真正落實到在種族、社會階級、性別……各方面的「平等」。在不能真正以「平等」去對待每個人時,種種隱含在生活中、意識形態下的偏見、刻板化印象,仍會持續不斷的上演著「性侵害」「性犯罪」的種種暴行。

由此可知,兩性平等教育實在是植基於多元文化教育範疇之中,而多元文化教育更是涵蓋兩性平等教育,兩者的實施正是奠基於民主價值和信念的教育改革運動,應加以整合,以消弭性別、種族、宗教、社會階級、年齡、特殊性等方面存在的偏見與歧視,使每個人皆有同等的學習機會,去體驗成功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