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兩性平等

落實兩性平等教育

周麗玉/教改會委員

壹、現況分析

  一、依據84年中國人權協會婦女人權指標調查報告,今年婦女人權比去年更令人不滿意,各項婦女人權,含自由權、人身安全權、教育權、婚姻與家庭權、社會參與權沒有一項是達研究所設定的及格分數(三分)。以往較令人滿意的教育權今年也僅得2.99。而在就業與升遷上性別的限制仍明顯存在(2.58),顯見我國在邁入開放國家之林之際,婦女的傳統角色與地位並未改善,基本人權亦未受到重視。

  二、1995年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中指出,由於學校體系階層化,女性集中於職業學校,在同樣類別的學校中女性又集中於私立學校,例如高中女性比例不到47%,高職則為53%,而公立高職女性不到47%(謝小芩.1992 ),大專類科亦顯男、女不同之學科區隔。近年來雖有改善,但受男女刻板印象的影響與不平等的權力關係、社會價值、家長期望、學校課程設計、教學活動等,仍使兩性在教育的就學機會上不平等,進而影響其潛能之發展。

  三、教育過程中的性別偏見,存在男尊女卑的人事構造中,如1993∼94學年度國小校長僅8.3%為女性,國中、高中分別為6.1%與17.9%,大學中僅20%為女性副教授,而正教授僅10%。而課程設計也充滿性別區隔,如女生上家政、護理,男生上工藝、軍訓,使兩性教育一直在性別偏見中進行。又依據婦女新知於1998年出版的兩性手冊與研究報告中都指出,國小、國中與高中的生活與倫理、社會科、國文、歷史、公民與道德、家政等教科書嚴重忽視女生的貢獻,扭曲女性形象、呈現褊狹的女性角色。例如,十二冊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出現的人物中,98%都是擔任各式各樣角色的男性;而2%的女性中,包括了媽祖、嫦娥、嫘祖、慈禧太后和黃八妹。國中歷史教材中的人物絕大多數為男性,在三冊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出現的女性,除了李清照與秋瑾之外,都是備受批評的女性統治者;二百一十四幅插圖中,只六張有女性。此現象不但忽略女性之角色與成就,更強化傳統男女刻板印象與男女性區隔,更阻礙女性之學習與發展。

  四、教師對學生在兩性平等教育方面的認知與引導,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過去在師資養成教育中,完全未觸及此項議題,以致如遇教科書內容有所偏差,男女來往踰矩等問題,教師自身或習而不察,或不知所措,其至錯誤輔導。而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研究也發現,教師對男女學生的期望、資源分配常帶著傳統的性別偏見。

  五、各級教育主管機關缺乏專責兩性平等教育事務之單位;各級學校亦普遍尚未設立處理有關兩性平等教育事務之委員會,致使兩性教育無法落實。

  六、根據主計處1994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顯示,婦女參與正式勞動市場的比率只有45.11%不僅遠低於男性的72.466%,也較鄰近各國婦女為低,而薪資待遇不及男生之70%,而從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民83)資料顯示,截至八十二年底15歲以上人口中,其不識字人口數約佔6.6%(1,035,210人),其中女性不識字人口約占5.0%(792,396)人。再進一步分析四十歲以上婦女不識字人口,達764,672人,約佔整個總人口的4.9%。以上數字顯現我國婦女不但有很高的比例未進入就業市場,也無法就業,對於個人或社會都是損失與不公平。

貳、改革理由

  一、父權傳統與兩性刻板印象長期以來使女性在社會、學校與家庭都未受到與男性相同的待遇。這種情形不但是社會勞動力與人才的損失,更是社會進步的障礙與基本人權的漠視。為使社會與個人得以充份和諧發展,基本人權獲得保障,促使台灣社會達到真正的現代民主化,如何破除對女性的歧視,提供兩性平等的發展機會,應是目前重要的教育課題。

  二、近年來校園性騷擾事件、婚姻暴力、兩性衝突事件頻傳,其原因除由於性別歧視等意識形態的問題之外,兩性未能充份溝通與了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由學校基礎教育一貫發展其教學內涵,落實其認知態度之發展與行動之實踐,實為學校教育之重要職責,也是兩性教育最基本的部分。

  三、兩性教育是目前教育上的重要課題,而其推展與落實得靠系統而有規劃的課程設計。目前在課程、師資、教材、教法、設備等都待加強研究與發展,如何由專責機構承擔責任,是兩性教育成功的關鍵。

  四、受到意識形態與所謂「角色分工」的迷思影響,目前各級學校在教材內容、課程設計、師生互動、空間分配等各方面,仍呈現明顯性別差異與不均的現象。因此改進目前中小學教科書教材、教法與師資,才能使傳統之意識形態不被強化,以消除兩性教育在目前教育系統中的重要障礙。

  五、長久以來,婦女既為正規學校教育的不利人口,又是就業市場的弱勢族群,加上在整體社會各層面亦未脫離第二性之處境因素,成人婦女教育必需獨立開辦,已是世界各國之共識與努力的方向。目前台灣成人婦女教育如補救教育、職業技能訓練、親職教育、社區教育與權利認知教育等都待統整規劃,進而能透多元教育管道,落實終生學習理念,以達成創造兩性平等的社會環境之目標。

  六、依據人類學之研究(李亦園),若以100為男女平等之指標,台灣目前男女平等指標約在10%,在台灣將邁入廿一世紀現代化國際之林之際,應在人權提昇的基礎上,致力於兩性平等教育,使經由兩性平等教育的系統規劃,體認目前社會不合理結構與措施造成兩性不平等,甚而形成對女性歧視的事實。祈能由此體認,促成環境的改善,使兩性在公平的環境中,充分發展,相互尊重,彼此欣賞,互補不足,以創造尊重、和諧、共榮的社會。

參、改革建議

  一、政府應規劃成立,或即行補助相關大學,或民間成立兩性教育發展中心,積極從事兩性平等教育之師資、課程、教材、教法與設施之研究,並從速建立下列事項:

  (一)各階段教育之兩性平等教育目標。

  (二)由基礎教育循序漸進,相互聯絡兩性平等教育之課程架構。

  (三)師資養成教育學程中應有的兩性平等教育課程或科目。

  (四)教師在職進修之基本模式。

  (五)教科用書評鑑之機制。

  二、師資養成與在職進修應納入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加強教師對男女平等之認知及教學方法之運用。

  三、落實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

  (一)各級政府暨學校應成立「兩性教育平等委員會」以推動、落實學校之兩性平等教育,並處理監督相關事件維護校園安全。

  (二)全面檢討現行中小學校教科用書、童書、漫畫,除修正傳統男女刻板印象之內容、編排與插圖之外,並應增加女性素材,以達性別平衡。

  (三)獎助中小學各科教學研究會,促其統整、聯絡各科有關兩性及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發展教師隨機教學的知能,以落實各科主學習、副學習(或輔學習)的教學目標。

  (四)規劃校內教師、行政人員之人權教育,兩性教育,兩性平等教育等進修、發展活動,並積極協助營造多元、尊重與人性化的校園文化。

  (五)學校社團、校慶、各項學藝競賽等活動設計,暨辦理親職教育時,應納入兩性平等教育的內容或議題以供研討。

  四、各級教育課程不應以性別為區隔,必修或選修科目應提供兩性平等的學習機會,尊重學生個別的選擇,積極擺脫傳統刻板印象,鼓勵學生依性向充分發展潛能。

  五、大學成立「兩性/婦女研究學程」,加強大學校園師生性別平等教育,其成績及格並應頒予修業證明,以鼓勵大學生修習。

  六、行政與決策等領導階層,應以能力為晉升的基準,並積極晉用女性,以提昇女性地位,並平衡目前人事結構上之差異。

  七、婦女成人教育應有專人系統規劃,且為統籌成人教育相關業務如師資培養與進修、教材研發與編選、教法創新、教育宣導等。應於教育機關設置專職機構,並進而發展成立婦女館,以積極有計劃發展婦女成人教育,徹底掃除文盲,促成兩性教育之全面發展。

  八、成人婦女教育課程應具彈性與多元,並應籌設專款以獎勵民間婦女團體及個人從事婦女教育。

  九、其他

  (1)大眾傳媒:藉由大眾傳播媒介的傳遞,提倡兩性平等觀念,以消弭性別階層化觀念。

  (2)社會教育:尊重婦女於家庭的無酬貢獻,並鼓勵男性分擔之,藉以助益女性發展個人多元化角色,進而提昇女性傳統地位。